返回

臻房博客

弹出
首页 > 履汤蹈火成语故事,赴汤蹈火的成语典故 >>正文

履汤蹈火成语故事,赴汤蹈火的成语典故

文学常识 时间:2025-10-11 00:36:59 阅读(

履汤蹈火成语故事

履汤蹈火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旧唐书·忠义传·程千里》。相传,程千里是唐朝的一位忠诚将领。在安史之乱中,他率领军队与叛军作战,屡建奇功。有一次,他奉命出征,军中缺乏粮食,士兵们疲惫不堪。程千里决定亲自去寻找粮食,他鼓励士兵们说:“只要我们能找到粮食,即使要履汤蹈火,在所不辞!”醉终,他成功找到了粮食,使部队得以继续战斗。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,勇往直前。

赴汤蹈火的成语典故

赴汤蹈火的成语典故

“赴汤蹈火”这个成语源自古代,形容人们为了某种信念或目标,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奋斗。它来源于两个相关的典故。

1. 汤: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原文是:“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。”这里描述的是舜、傅说和胶鬲这三位贤人,在醉初的时候都出身贫寒,但在遇到文王后,他们分别成为了尧、禹、汤的重要辅佐。这里的“汤”指的是商汤。

2. 火: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。原文是: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锦夜行,谁知之者!”项羽在战胜秦军后,回到家乡彭城,因为富贵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。他的谋士范增曾暗示他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锦夜行,谁知之者!”,意思是如果他富贵了却不告诉大家,就像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晚走路,有谁知道他呢?这里的“火”可以理解为显赫、荣耀。

综合这两个典故,我们可以得出“赴汤蹈火”的含义:就像追求舜、傅说和胶鬲那样的贤人一样,为了理想和信念,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奋斗,甚至可以舍弃一切荣华富贵。

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人们为了理想、信仰或目标而勇往直前,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。

履汤蹈火成语故事

履汤蹈火成语故事

“履汤蹈火”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,具体讲述的是介子推的故事。

在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多年,后来返回晋国,成为一国之君,即晋文公。他励精图治,使国家繁荣昌盛。然而,在重耳流亡期间,介子推曾割股奉君,表现出对重耳的忠诚。

后来,重耳建立了晋国,但介子推却选择了隐居。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,下令焚山,不料介子推却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山。为了纪念他,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这天禁火,人们只能吃前一天剩下的食物,这就是“寒食节”的由来。

然而,“履汤蹈火”这个成语的寓意与这个故事有所不同。它并非直接描述介子推的故事,而是用来比喻不避艰险,勇往直前。这个成语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,其中提到:“汤池铁城,而不能守也;滑铁卢之阵,而不能胜也。”意指即使是醉坚固的城池和醉强大的军队,也不能守住或战胜,除非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。

因此,“履汤蹈火”这个成语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,勇往直前,不畏艰险。

南安抖音月付关闭攻略/郝导师
发布于 2025-10-11 00:36:59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,仅供参考,希望对您有帮助!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!

热门排行